伴随工业4.0的蓬勃发展和生成式AI领域的技术颠覆,全球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行业变革提速。预计到2030年,中国、日韩和西欧等先进制造市场有望率先实现自动化革命。
届时,高价值且可延展的自动化技术将全面应用于端到端业务流程,智能工厂具备完全集成的 IT/OT 技术栈,无处不在的高阶数据分析成为新常态,基于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半开放式平台生态应用普遍,数字化集成和AI赋能的人机结合运营模式全面实现,大幅提升制造行业生产效率。
多重因素推动下,中国自动化行业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跨越式增长
据麦肯锡估算, 2025 年工业自动化产品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083亿美元,过去三年年化增长率约3.7%。而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超过人民币2500亿元,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图1);预计未来5年,中国自动化行业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首先,工业自动化市场细分领域蕴藏巨大增长潜力。具体而言,工业自动化的细分市场包括三大领域:第一,适合连续流制造业的自动化设备【1】。根据预测,2025年全球市场相关支出将达到约 760亿美元,高于2019年的64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8%。第二,适合离散制造业的自动化设备。全球范围内,半导体和电子电气行业的自动化支出增长最快。第三,针对连续流制造和离散制造的工业物联网软件和云服务。这一细分包括连接工厂内各类工业设备,以及支持使用数据分析驱动制造的各种解决方案。这一自动化产品细分市场规模最小,但增速最快,增长率达到18%。
第二,劳动力结构变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推动未来5年全球和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加速增长。人口老龄化使得高收入国家约 40% 的雇主将转型,很多公司对劳动力短缺感到忧虑。企业为了吸引和保留员工,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和福利,用工成本上涨。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生产制造自动化替代将进一步加速。
与此同时,整个行业正面临自动化技术的颠覆性突破。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使得“人机结合”的制造环境变为现实。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预测,伴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到2030年,预计全球将有8亿个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若发展相对缓和,也将有4亿个工作岗位被取代。
第三,制造业企业正加速拥抱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深度参与行业生态合作。麦肯锡对全球188 家工业自动化用户和供应商问卷调查发现,数字化解决方案在企业工厂自动化中越发重要。69%的受访者表示数字化解决方案当前已经成为其自动化工作的重要一环。此外,有更多人(94%)表示,这类解决方案对其未来的自动化举措尤为重要。调查还发现更多企业选择合作方式搭建工业物联网平台,而非自主开发。另外,开放性和系统兼容性是用户选择工业物联网平台的核心购买要素。
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有望促使国产化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从‘能用’到‘好用’转型。伴随着锂电、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制造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比如云端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能力的不断提升,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高。
“平台化、敏捷化、智能化” 三大技术趋势重构产业逻辑
当前,传统工业自动化系统在技术上仍存在诸多痛点。工业软件系统普遍按照ISA95的分类方法进行分层的架构设计,导致业务碎片化且条块分割,形成系统孤岛,跨层的业务流程难以实现。各应用子系统分开独立建设和部署,各个系统技术路线差异较大,软件复用性差。
不同厂家、不同系统之间通过私有接口互联,缺少公共的服务接口标准。数据私有化且难以共享,标准和接口不统一,系统之间需要经过层层转换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一体化调度,导致建设成本高。应用系统大多采用半定制开发模式,一次建好之后,后期功能升级或第三方扩展非常困难,运维成本和难度高,且仅能由原始建设厂家进行升级,一旦原始厂家出现变故,系统只能推倒重建,无法适应制造工艺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快速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自动化系统出现了平台化、敏捷化、智能化三大技术趋势,具体可以总结为十大技术方向(图2)。这些技术可能会对工业自动化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
趋势一,平台化
“平台+应用”架构模式作为工业软件体系演进的重要方向,逐步成为主流工业软件框架。工业软件从单体应用转向平台化,通过统一数据底座和服务接口,解决传统分层架构中多源异构数据难以共享、跨系统协同效率低的问题,减少分层架构中多协议转换和私有接口互联,降低系统集成成本与复杂度。
趋势二,敏捷化
趋势三,智能化
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启示
工业自动化的演进,本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持续重构 —— 从 设备管人到数据赋能人,从 经验驱动到智能决策。当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联合共振,中国制造业正站在‘自动化补课’与‘智能化超车’的十字路口:既要补全传统自动化短板(如 PLC 国产化率急需提升),又要抢占智能时代的先机(如工业大模型领先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应该全面拥抱“开放、智能、融合”的智能制造软硬件平台,选择开放融合的合作伙伴,抓住工业自动化行业技术变革带来的效率提升机会。具体而言,有四点核心建议:
1
战略先行、整体规划
基于上文提到的“平台化”趋势,制造业企业应该重视新技术带来的新的自动化、智能化机会,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战略。企业应积极拥抱一体化与平台化,从数据、平台、应用三个层面,构建公司工业自动化体系。
首先,在平台层,构建 “工具 + 服务 + 生态” 的中台架构,集成数据中台(实时 / 历史数据服务)、业务中台(排程、质量、设备等通用模块)、技术中台(AI 算法、数字孪生引擎),避免重复开发。
其次,在数据层,建立统一数据模型和标准,涵盖设备(物模型)、工艺(流程模型)、组织(业务模型),实现 “数据即资产” 的标准化管理。采用统一工业数据对象建模,实现 “一处定义、全局复用”,减少数据转换成本。参考国家标准,建立数据资产目录,打通多源异构系统接口,通过标准化协议实现设备、系统、业务的数据互通。
最后,在应用层,基于平台快速构建场景化应用,支持微服务架构与容器化部署,实现 “敏捷开发、弹性扩展”,以低代码开发方式,基于痛点需求,在平台架构上灵活快速部署应用场景。
2
分段投资、聚焦价值
企业在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投资布局时,应遵循 “痛点优先、价值导向” 原则,优先解决高成本、高风险场景(如设备停机、质量缺陷、交付延迟)。中小制造企业可从预测性维护模块入手,快速降低运维成本。流程型企业可优先部署 APC/RTO 实现能耗优化,把ROI 周期控制在 12-18 个月。利用平台弹性扩展能力,支持 “小步快跑” 式迭代,避免一次性巨额投资。
3
全面拥抱AI、融入开放生态
制造业企业要重视AI场景落地,从 “工具级 AI” 向 “系统级 AI” 升级。充分利用外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AI能力,基于平台内置的智能套件快速开发具体应用场景。构建 “数据 - 算法 - 应用” 闭环,持续迭代优化 AI 模型,形成 “检测 - 分析 - 调整” 的自优化机制。开发者社区,利用低代码工具与 SDK 快速构建定制化应用。
4
磨练团队、拥抱变革
打造兼具工业经验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团队,重点培养工艺工程师的数据建模能力、运维人员的平台操作能力。与平台厂商合作开展定制化培训,帮助员工掌握基础应用组态,赋能员工寻找可能的效率提升和自动化应用场景。设置数据资产管理员、工业 AI 算法工程师、数字孪生工程师等新岗位,分别负责数据治理、AI算法落地、数字孪生建模等工作。引导公司内部文化转型,从“要我变”到“我要变”。
进行敏捷组织架构变革,建立跨部门敏捷小组。同时,建立 “试错容错” 机制,允许在非核心场景进行技术试验,通过沙箱环境测试新算法,降低生产环境风险。
2030年智能制造行业有望翻开波澜壮阔的新篇章,企业应该全面融合构建 “人机协同、数据驱动、持续进化” 的智能生态,积极拥抱“工业智能+人工智能”的无限潜力,让每一台设备都成为数据节点,每一个流程都实现智能决策,每一次创新都源于生态协同。唯有如此,中国制造业企业才能在需求波动、技术变革、全球竞争的不确定性中激流勇进,持续打造生产力标杆。
上一篇: 详解防爆接线盒各种知识点
下一篇: 面向智能制造的大数据采集与应用分析
邮箱:suyuanxu@126.com
QQ:342897643
微信:suyuanxu
传统的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难以满足制造业的智能化需求,企业面临着数据采集不充分、数据质量不稳定及分析方
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预计突破175ZB(泽字节),相当于每天产生超过3.5亿部高清电影的数据量。
AI大模型将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谈论AI大模型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我们首先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