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之下,中国制造业正迎来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机遇期。
制造业企业拥抱AI的意愿高涨,实践从试点应用迈向系统布局,例如宝钢利用高炉大模型优化能效、美的集团巨额投入AI研发。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推动AI+制造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制造业企业拥抱AI的意愿高涨。
多地布局AI赋能制造业
2025年10月21日,广东省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生物医药等十余个重点行业,鼓励企业应用“行业模型+专用模型+智能体”,并对优秀项目予以资金支持等。
2025年8月,作为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双高地”的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示范应用场景100个,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培育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实施方案的落地,标志着上海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迈出系统性、战略性一步!
2025年5月,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应用场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简称《北京行动方案》),以“真金白银”支持制造业数据集建设、通用智能体研发和具身智能工厂建设,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额度达3000万元。
企业实践从试点应用到系统布局
在政策推动下,制造业企业积极投入AI技术应用,推动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转型,共同推动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发电机厂正推进AI在焊接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温度与颜色识别实现自动加料,目标将加料精度提升30%。
宝钢股份与华为合作开发的高炉大模型,整合超过2000个测点数据,实现炉温预测命中率超过90%,燃料比显著降低。
美的集团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00亿元用于AI研发,推动技术开源与共享。
金恒科技则计划在研发、生产、设备、成本等领域建设300个AI场景,重点发展AI炉长、AI机长等决策型应用,构建“参数自优—缺陷自修复—工艺自演进”的闭环系统。
写在最后:
随着AI技术在质量控制、能效优化、工艺提升等方面的价值不断显现,制造业企业已从早期的“观望试探”转向“战略投入”。AI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重构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制造业向“自决策、自适应、自优化”迈进的核心驱动力。在政策与企业的合力推动下,中国制造业正迎来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
豫公网安备41130202000490号
| 豫ICP备19015714号-1
(版权所有 防爆云平台 © Copyright 2009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377-62377728 举报邮箱:fbypt@ex1258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