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改革要一体化还是专业化?

2016年3月28日 来源:防爆云平台--防爆产业链一站式O2O服务平台 防爆电气、防爆电机、防爆通讯、防爆空调  浏览 2013 次 评论(0)
  中国油气行业应当实施一体化框架下的专业化重组改革之路中国油气行业改革到底往哪里走?是继续一体化模式,还是进行专业化重组分拆?目前业界争议很大,改革方案迟迟不能出台。还看不清未来之时,先看看历史。
  
  中国油气行业脱胎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燃料工业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油气行业作为第一批弄潮儿率先公司制改造,陆续成立了三家半政府半企业的国家石油公司。这实际是一次专业化重组,中石油专门从事国内陆上油气上游勘探开发,中石化专门从事下游炼化销售业务,中海油专门从事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业务。
  
  “三桶油”各自积累业务能力与比较优势。
  
  再看1998 年“伤筋动骨”式的国企改革。当时国家推动组建了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家覆盖油气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巨型企业,目标是催生业务基本相似的集团公司,促其进行有限竞争,在逐步提高竞争力的同时朝市场化方向前行。此次改革特点是各自形成了综合一体化的业务格局,笔者将其概括为“上下游一体化、甲乙方一体化、国内外一体化”。
  
  中海油后来逐步向炼油化工销售、陆上勘探开发跨界,也逐步形成一体化企业集团。
  
  石油行业的特点是,上游产品(原油)是下游炼化企业的原料;管道企业连接着上下游,其收入和利润源自输送油气收取的管输费用;下游炼化产品(成品油)通过零售终端(加油站)向社会出售,赚取差价。1998 年一体化重组改革方向的可取之处是,上中下游业务或企业之间的协调效应得到发挥,交易成本降低。加上不久油价黄金时代来临,上游勘探开发板块赚得盆满钵满,管道和炼化企业在集团统筹协调下日子也过得不错,尽管经常出现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怪现象。
  
  目前市场对油气行业改革大致有两种声音:一是认为要走更彻底的专业化之路,组建若干独立运营的专业化公司,如将油气管道(特别是天然气管道)业务独立出来,成立国家管道公司,或将“三桶油”的工程技术服务剥离,成立单独的油服公司并择机上市。第二种认为要走一条更彻底的一体化之路,将“三桶油”合并,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公司,其背后的逻辑是有一家国家石油公司就够了,无需成立数家国字头公司进行表面竞争。
  
  笔者认为,第一种专业化改革之路虽可加速市场化,但必然造成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格局,当前油气行业却处于“极寒时期”,国际油价极可能在40 美元/ 桶左右低位长期徘徊。低油价情况下,未来上游勘探开发的专业化公司将长期巨亏,油服企业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可能惟一得利的是下游炼化业务;相互独立的专业化公司无疑加大了协调难度,交易成本将急剧放大。而第二种一体化之路实际是历史的倒退, 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原则背道而驰。
  
  油气行业改革应走一条“一体化+ 专 业化”的改革之路,即集团总部一体化、子公司专业化,“三桶油”在其集团总部层面统筹协调油气产业链各环节,对下实施财务管控或战略管控,这样的精干总部实质就是一个“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而传言在国资委和央企之间设立资本投资公司,反而增加了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
  
  所谓“子公司专业化”,就是在集团总部项下按照业务类别重组成立若干“战略业务单元”,这些单元必须是真正意义的事业部制子公司,有较大自主决策权和相应生产经营责任,是利润中心;在集团统筹协调下,这些子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化公司,之间实施内部市场化机制;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界面必须清晰,实施严格的分级授权管理,属于子公司授权事项和授权额度内事项,总部不干预。
  
  纵观全球油气企业,的确“大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只有实施一体化框架下专业化重组的改革之路,才能保住1998 年石油央企改革以来形成的有益成果,同时又激发企业内部的活力和管理效率。当下石油央企士气低落,经营困顿,是该痛下决心勉力改革了。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热门标签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suyuanxu@126.com

QQ:342897643

微信:suyuanxu

营业执照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豫公网安备41130202000490号 | 豫ICP备19015714号-1 (版权所有 防爆云平台 © Copyright 2009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